风淋室在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11在人民南路诸多楼宇建筑中,位于人民南路4段的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不起眼”。
然而,这个“低调”的科研机构,在扎根成都50余年发展的时间里,其在激光技术领域的成绩单,却全然“不低调”——它是国内最早从事军用激光技术研究和光电武器装备生产的科研型事业单位,曾创造了中国激光史上“六个第一”。
而今天,我们关注的,并不全是这些“光环”,而是一个“90%”的数字——在这里,“军转民”成功转化的项目不胜枚举,在“技术”与“市场”之间,这样一个“主攻”科研的研究所,找到了实验室向生产线迈进的通达之路。科研是“主业”,而转化,同样能够并行不悖。
“90%”的实验室转化成果,走向了成都的生产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这里,不是一句话,而是我们视野所及的现实。
【创新成都科技名片】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唯一专业从事激光光电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机构,是中国激光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是我国率先从事军用激光技术研究的专业研究所,曾创造了中国激光史上的“六项第一”,是我国激光技术领域的开创者之一,目前该所在职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30%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3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该所承担了我国国防领域武器装备中大部分的激光产品及系统的研制及生产任务。是我国激光光电领域唯一具备从源头的基础材料、基础器件、核心部件、激光器到应用整机直至系统全技术链和产品链的完整研发和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科研生产机构。
50余年来,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余项,省部级鉴定成果300余项,30多项科研成果转移工厂形成激光产业群体。
【产学研成都数览】
——从科研院所“孵化”出来,并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的蓉企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内首家专业从事信息安全的股份制企业,被称为中国“信息安全第一股”。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三大类产品体系、近 20个产品族类、100余个产品/系统的国内最大信息安全产品供应商。
——西南交大旗下的“交大光芒”参与承担的“高速铁路供电综合监控技术与装备”项目成功转化,摘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省农科院土肥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历时数年研发成功的羊肚菌人工高效栽培技术在蓉转化成功,金堂县赵家镇种植面积已达到500亩规模。
【院校实验间】
去年,“玉兔”号月球车成功降落月球,其搭载的硅雪崩光电探测器如“眼睛”一般指引着“玉兔”号的前进
不久后,警察通过智能识别监控系统,在茫茫人海中自动识别锁定犯罪嫌疑人
多项发明斩获
中国科技界“奥斯卡”
以上两项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均出自于一栋“其貌不扬”的楼房内,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激光探测器实验室便坐落于此,但是提及这个实验室,国内外无不惊叹。经过40余年的潜心研究和发展,实验室众多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其中多项发明还斩获了具有中国科技界“奥斯卡”之称的国家发明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
雪崩光电探测器
从“厕所”飞出的国际领先成果
走进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激光探测器实验室的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栋小楼和茂盛的苗木,从外表看,其貌不扬,但是当记者走进楼房,却发现因实验室坐落这里而“别有洞天”。
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换上专业的无尘服,经过风淋室的净化除尘,才能进入实验室里面。“马路上的无尘级别是百万级,这里要求万级,为马路上的百分之一。”实验室主任苏洁梅介绍说,这么高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环境洁净度和试验的准确性。“如果不在无尘实验室,一颗灰尘落到电硅元器件线条上,该器件就有可能报废。”
走进实验室内部,各个试验间设备运行、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正在试验间内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经过40余年的发展,激光探测器实验室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翘楚,特别是实验室首先研制成功硅光电二极管激光探测器,至今为止也是全世界能用此技术开发、生产雪崩光电探测器的极少数单位之一。”回想起实验室的发展历程,苏洁梅颇有感触。
“雪崩光电探测器的研发可以说是从‘厕所’里飞出的成果。”她解释,上世纪70年代,实验室启动了对雪崩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实验,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缺少场地,科研人员便找了两间厕所拼成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毅力,九年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终于被研制出来。目前的探测器品种不断丰富、性能大幅提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一个又一个的空白。
如今,实验室由当初的8名技术人员发展到130多名各类技术专家,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发明获得了具有中国科技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国家发明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正承担着多项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任务。
硅雪崩光电探测器
“玉兔”号月球漫步自由行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一家能生产硅雪崩光电探测器单位,也是少数世界上拥有该项技术的单位。”苏洁梅表示,该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嫦娥1号、2号、3号都应用了该项技术。“而去年12月降落于月球的‘玉兔’号月球车,便使用了该探测器件,其作用就是充当‘玉兔’号的‘眼睛’。”苏洁梅解释说,该探测器首先对光线进行接收采集,然后转化成电信号,后台元器件再对电信号进行分析,使“玉兔”号能“看见”外界的景象,行走中避免撞到障碍物。“我们还对雪崩光电探测器进行了老化试验,在高温通电环境下进行工作稳定性检测,经过3000个小时的检测器件也没损坏,由此推断出,该器件的寿命在200至300年。”苏洁梅骄傲地说。
此外,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多象限探测器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没对该探测器进行研发之前,我国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但是价格奇高。上世纪90年代初,实验室开始着手该探测器的研发,历经10余年的努力,2004年终于研制成功,一举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在未来,激光探测器实验室还将满足国防、航天和重大科研项目技术领域对高性能激光探测器的需求,依托现有科研技术储备,紧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研究新一代高灵敏、高精度激光探测器,努力形成国际领先的激光探测器科研水平,保障并促进我国激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苏洁梅表示。
激光监控系统
茫茫人海“一眼锁定”犯罪嫌疑人
“我国边境线上,在茫茫夜色的掩护下,一群犯罪分子正准备悄无声息的潜入,与此同时,在边境线上的全天候智能监控系统响起报警声,短短数分钟,边防战士便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犯罪分子面前……”这一幕并不是电影片段,而是已成现实。在实验室二楼,该所信安公司副总经理杨华向记者介绍了所研发的全天候智能监控系统,并介绍了他们所承担的“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陆地边防信息化管控系统建设的任务情况。通过雷达预警、红外成像、图像处理、智能识别与跟踪等技术,智能监控系统可对可疑目标实现自动报警和识别,并融合先进的通讯指挥系统、实时态势显示系统,快速处置警情,实现辽阔边疆全天候的智能管控。
“与传统的监控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监控范围广、智能化水平高、高清晰成像、全天候、无人值守等特点,而其中的智能识别技术在民用安全防卫领域更是有着广阔的前景。比如警察要在茫茫人流中锁定抓捕罪犯时,不用再四处奔波、蹲点守候,只需根据所获取的犯罪嫌疑人照片、体貌特征等输入监控系统数据库,通过高清成像、人脸识别等技术,便能在人流密集的车站、广场等,自动捕获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实现自动报警,同时智能行为识别技术还可对可疑态势进行提前预警。”
“与研仿国外技术成果不同,该项技术是我们耗费十余年时间,经过一次次试验,自主研发出来的,该系统识别率高、智能化水平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正在几个大城市进行试点应用。” 杨华表示,为了不让研究成果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正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根据客户的需求,加紧推动向民用领域的应用步伐。
【成都转化线】
每天,上海浦东机场的停机坪场内,运载行李、货物的车辆,车来攘往,这些攒动的车辆,进场前都会经历一次车辆底盘“X光”,而这项车辆底盘安全检查系统技术,来自成都
关于iPhone6手机新材料及应用的猜想,一直吸引着全球“果粉”,而或用于iPhone6的蓝宝石晶体手机面板,其实,在成都,已研制成功并已具备产业化标准
机场车辆底盘安检系统
国内过半均是“成都造”
上面这些在成都“孵化”的项目,与民生息息相关,虽然它们涉及不同领域,但却都“师出同门”——来自扎根成都56年的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军用激光技术研究和光电武器装备生产的科研型事业单位,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听起来有些“不明觉厉”之感,然而,就是这个曾创造中国激光史“六个第一”的机构,其在“军转民”技术的成果产业化之路上,却走得“风生水起”,其“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项目,90%比例的成果,均落定在了成都。
车辆底盘安全排爆
-40℃—70℃均能“hold”住
搭乘飞机,乘客、行李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检,那么,距离飞机最近、每天无数次穿梭于停机坪内的行李车、货物车、加油车等,如何进行安全检查?
从2008年起,在上海浦东机场,以及青岛、昆明、乌鲁木齐等地的停机坪车辆进出口地面上,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物件,这个能给经过车辆瞬时拍摄“X光”扫描的装备,正是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成都西物信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历时一年多“军转民”技术并产业化的“VS-UVSS-1车辆底盘安全检查系统”。
在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停车场,进出闸口的地面上,镶嵌了一块四五十厘米的不起眼装备,细看其构建,在两排灯管中间,一个球形摄像装置显得尤为醒目……“就是这套系统,车辆经过时,装置会自动启动,它相当于一个复印机,线性扫描的图像会迅速传到后台,识别出底盘有异象,系统会自动预警。”昨日,“西物信安”总经理郭向东向记者现场演示,当一辆汽车缓缓驶入停车场时,两排灯管自动亮起,球形成象装置在悄无声息间就对车辆底盘进行“X光”扫描,车尾刚经过完,底盘图像就已经清晰传送到检测后台,没有增添任何环节,最隐蔽的底盘监测就已在悄然间完成。
记者了解到,这套历时一年时间在蓉实现“军转民”技术转化的系统,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在国内安装了这套系统的机场占到了半壁河山以上,在国际市场,“成都造”已出口到伊拉克、巴基斯坦、摩洛哥、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
“订单已经排满了,生产线在加班加点地做。”提及这项成果转化的项目,郭向东透露了这套“成都造”出类拔萃的本领——它不仅能确保在-40℃—70℃极寒极热气温下轻松“上岗”,即便是泡在水池里,它也能如常作业。
然而,除了技术的领先之外,之所以这项成果能迅速产业化,还有两个要素——找到市场诉求、降到可控价格。“做转化不同于做研究,研究攻坚的前沿、关键技术,而转化需要找到市场的风向标,除此之外,就是价格。”郭向东告诉记者,车辆底盘安全检查系统是个典型的“军转民”技术,在对性能进行调配之后,其产业化的价格,仅相当于转化前的20%—30%,“做研究和做市场是两套体系,而成果转化,就是在两套体系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
角逐智能手机下一代面板
“成都造”有望杀出黑马
激光晶体,一个“很科研”的名词。然而,关于这个名词延伸开来的激光应用,其领域可谓包罗万象。从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的光纤通信,到桥梁建筑测距的激光测距;从激光矫视、美容等激光医疗应用,到“3D”打印制造设备、到汽车生产的激光切割、焊接……激光,似乎“无所不能”。
在电能转化为光能并产生激光的过程,激光晶体是核心材料。而在我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专业从事激光晶体材料研制的企业,就在成都。这家名为“东骏激光”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在YAG系列激光晶体研发、生产的规模,可谓国内翘楚,而其技术发源地,同样来自于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
“可以说,‘东骏激光’就是为成果转化而生。”成都东骏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世斌告诉记者,从“军转民”的激光晶体产业化发端,眼下,企业的民品产品比例已占到总产量的80%,而其应用于固体激光器的激光晶体产品,已占据国内民用市场的半壁河山。
在产业化的生产线上,与YAG系列激光晶体及元器件并举的项目,则是蓝宝石晶体及元器件项目的产业化。
昨日,在蓝宝石晶体生产线上,2100℃高温下的“生长炉”里,蓝宝石晶体正在缓缓生成,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巨大市场,仅新一代智能手机面板应用、LED照明两大市场“蛋糕”,就已足够可观。
“蓝宝石的硬度,仅次于钻石,如果钻石硬度是‘10’的话,蓝宝石可以达到‘9’。”周世斌分析,与此同时,透光指数高的特质,也让它非常适合做手机等智能终端的面板材料。
苹果手机一直是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风向标,而尚未问世的iPone6,其手机面板或将使用蓝宝石晶体材料与工艺制作,而昨日,在“东骏激光”产品室里,基于蓝宝石晶体的手机面板已“问世”,其厚度仅为0.7毫米。
“目前,我们的工艺已经可以做到8英寸,产品样本已送达一些知名终端制造商,这个市场,我们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是我们未来主攻的方向。”周世斌言辞间充满笃定。角逐智能手机下一代面板的广袤市场,“成都造”有望杀出一匹黑马。
对话
破局
“墙内开花墙外香”
并非一朝之为也非一方之动
对于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刘雄而言,“成果转化”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
“我们所的成果转化本地率,能到90%,也就是说,90%的科研成果,在成都本地走上了生产线。”然而,相较于这个“90%”,另一面,我们不容回避的,是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大部分最新成果转化到了沿海城市的现状。
“成果转化难,是一个不新鲜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一个共性难题。要破解这个难题,那就得出新招,出实招。” 如何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困局?在刘雄看来,这并非一朝之为,也非一方之动能破题,站在政府层面,构建打破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的“桥”,是首当其冲的事情,同时,应出台相应引导政策,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站在院所、高校层面,当改变“重研究,轻应用”的惯性思维, “酒香也怕巷子深”,院所、高校也要具有市场的眼睛,好的项目,要走出院门、校门去市场“吆喝”;而站在企业层面,“拿来主义”的观念是不可行的,作为距离市场最近的一方,企业当发挥更大主动性,与院所、高校建立成果转化的利益、风险共担机制,真正“捆在一起”搞转化,如此一来,成都丰富的科技资源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体现四个字——创新驱动。
刘雄透露,眼下,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正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部署,计划在蓉建设“中国(兵器)先进激光科技创新基地”, 它也将成为国内先进激光技术的自主创新基地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这是一次庞大的战略布局,我们愿意作为排头兵引领构建落户成都的我国高端激光产业链。”
上一篇:2.5微米的电容薄膜怎么诞生的
下一篇:德惠食加工配送中心的风淋室要求